摘要:时代在发展,互联网广告发展越来越好,传统行业稍逊了一些,该如何调整一下自己的思维,找到方法,奋起直追。下面由小编为大家详细叙述一下。
正如互联网的逻辑和思维有先天的不同之处,传统广告人很难适应和学习一样,社交营销中的一些本质,也并不可能通过运营几个月微博微信就能轻易掌握。这不是创作广告能力的问题,而是土壤和养分的问题。
大约十年前,很多传统广告公司开始设立自己的DIGITAL部门,本土的一些互联网人开始创立自己的数码广告公司。那时候“数码”是个太性感的词,只要沾上的人都能得道升天。个人价值也在市场的追逐下水涨船高,快速提升。
过了大约五年,当时开设数码部门的广告公司遇到了一个非常挑战:数码的范围已经涉及的太广,这个部门到底要怎么继续办下去才好?很显然,如果试图继续在全数码上保持领先,就要招募各种领域的专家。这样做成本太高,回报还不能成比例。但如果放弃全数码的发展,就必须在广阔的互联网领域里面挑一个最具潜力的垂直领域深耕,领域本身是否挑得对,就很关键了。
虽然事后证明,不管当时挑选了什么领域,只要认真的做了,现在都大有所为。但可惜的是,很多大广告公司并没有在这两个选项之中挑。退而求其次,为了更好优化资源和节省成本。他们选择了“全员工数码化”的保守折衷方案。也就是说:要求所有员工开始参与数码广告的相关工作。不管你懂多少都必须要做。这看起来非常经济,可以回收利用现有人才,又快速解决了市场上争抢短缺工种的成本问题。
然而他们殊不知这一决策让很多传统广告公司失去了数码上的领导性和话语权的同时,大家也一起把“数码”的概念请下了神坛。数码,不再是一个排他高门槛的技术工种。现在谁都可以做了,那谁就也不是专家了。然而可惜的是,在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大部分员工得到留任,公司文化没有被严重冲击的同时,传统广告公司在这一波浪潮中却被落后了那么一丢丢。
社交媒体的兴起再次掀起了浪潮。这波浪潮与上一波数码浪潮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发展的非常快,大家都搞不明白,没有标准化广告产品和服务等等。因此,人才奇缺又成了广告行业的大问题。这一次,很多广告公司又选择了一样的路:要求每个人都做社交营销,全民社交化。同样的,可以预期的是,这波浪潮之后,选择如此出路的广告公司又在历史的车轮中落后了一丢丢。
正如互联网的逻辑和思维有先天的不同之处,传统广告人很难适应和学习一样,社交营销中的一些本质,也并不可能通过运营几个月微博微信就能轻易掌握。这不是创作广告能力的问题,而是土壤和养分的问题。一颗荷花再坚毅,也很难在旱地上盛开。让一部分人自我改造升级,并不能改变他们看待社交媒体的很多不到位之处。
内容与广告逻辑不同
之前我在另外一篇文章说过,做网络上的品牌内容与做广告不同。做内容是为了娱乐网友,实惠网友,而做广告是为了传递品牌信息。在这两点之中要找到平衡,是件非常难的事。网友针对所有网上的内容无非只有三种反应:不感兴趣,感兴趣和有行动。做品牌内容的人总希望所有人都“有行动”。这个期许是对内容的最高级别要求,从KPI定制来说非常符合内容产出的逻辑。然而到了实际作业,内容却被用广告逻辑做了出来,完全不顾内容逻辑定下的KPI。
什么是广告逻辑呢?在流量最高的地方,用最高的音量,喊出产品的最不同卖点。
好内容本身就可以创造流量,赚取声量。因此不需要去找,只要“种”在对的地方就可以了。这是两者逻辑的第一个不同。而过度强调产品卖点的内容在网上非常容易失败,这是两者逻辑的第二大不同。这就是为什么好电影导演未必做得出一支好广告的根源所在。做电影内容,跟做广告是很不同的学问。要在网络上取得好的“内容效果”,需要顺着内容逻辑去一点点改进,先思考什么样的内容网友会感兴趣,再思考什么样的内容网友可能会有所行动。
自媒体非常不好搞
自媒体的野蛮生长带给我们很有利的价值,一方面让内容方接触了更多优良的创作者,另一方面也让一些圈层的意见领袖浮上了水面。然而自媒体从广告人的眼睛来看,其实并不算是媒体。因为这个渠道没有固定合作形式,没有固定价格和做法。先不说自媒体人千奇百怪的主观要求,只是说那种做了一次广告可能就引发无数恶评,并且无法持续继续合作的“一次性消费”现状,就让这个“媒体” 非常难被广告商所热爱。
如果您需要专业广告服务,请与我们联系。期待与您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