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套路不是什么贬义词。如何用批判性思维去看待这些套路?怎么谨防套路带来的陷阱?又怎么把套路玩出不一样?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在开始写"五大套路"前,特别指明的是:"套路"不是贬义词,它是一个中性词。一方面,套路是在大量实践下,积淀的某种做事方式。这些方式必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另一方面,南京设计公司,"套路"如果不加批判性思考地使用,就会走向墨守成规,甚至本末倒置。
那么,社会化营销方案里最常出现的五大套路是什么呢?我们又该如何以"一个硬币有两面"的方式看待这五大套路?
套路一:工具罗列症
社会化营销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这里的"更新换代"很大程度上指的是:社会化营销的工具。比如:微博、微信各种App的迭代。比如:时下最流行的直播。
现在几乎在所有的社会化营销方案里,都会有"直播"二字。
开新品发布会,来场直播
和用户强互动,来场直播
制造事件,来场直播
但是,直播真的就这么容易吗?直播就和录播如出一辙,同样需要优质的剧本。有关"直播"的文章可点击:《一场有销售转化的直播营销需要什么样的内容?》
这里说到一个源头问题:社会化营销≠社会化媒体营销。社会化媒体营销是基于各种社交媒体的营销,但是社会化营销的本质是Social(互动性)。也就是说:在一场社会化营销里,可以有公交车站广告、户外广告牌、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加入。只要它们"合奏"出了Social的音符。
但是,我们看到很多有关社会化营销的方案变成了"社会化媒体营销"的方案。套路是:
微博怎么样
微信怎么样
某种App怎么样
直播怎么样
但是,策略和创意在哪里?怎么贯穿这些社交媒体平台?这些社交媒体平台是否适配于该策略下的大创意?不得而知。
所以,一个好的社会化营销方案一定是:
策略 创意 各种平台(线上+线下)怎么实现这个创意,已实现消费者的认知、互动、甚至购买行为的转化?
套路二:人格化
当年微博诞生时,几乎所有去甲方提案的乙方,都会在方案里把甲方的微博"拟人化"。最常见的做法是:把甲方的微博比喻成一个现实中的影视明星。那年,我在甲方听乙方比稿时,两个乙方的方案,在"微博拟人化"这一Part已是高度重合。
到了微信在企业自媒体中唱主角的年份里,"人格化"的具象表现是:"小编"。在甲方微信的推送文章里,大多喜欢用"小编怎么怎么样……",来拉近和大众的距离。或者在微信里设置一个虚拟的客服,让用户感受到企业微信的"24小时在线"。
其实,"人格化"不是Social兴起后才突然迸发的"术"。不管有没有社交媒体,任何一个产品只要不是追求纯粹的销售,都会思考:该如何从和消费者的理性沟通,跨越到和他们的感性沟通上?怎么和目标消费群形成某种性质的情感共鸣?比如最经典的可口可乐,从诞生之初时,它的"Open Happiness"就是把一瓶可乐"人格化",化身为传递快乐的使者。
所以,"人格化"还是要回归到品牌的初心,究竟想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文化、价值观,连接目标消费群?人格化最终的结果是:消费者感知到这个品牌的温度,而不仅仅是满足某种功能需求。
社会化媒体的出现,之所以让"人格化"大放光彩,是因为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无法像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一样,冲破各种壁垒,直接和消费者实现零距离对话。也就是说:一直以来,品牌主都是在媒介的背后,通过媒介和消费者沟通。社会化媒体时代,品牌主站在了台前,它完全可以直接和消费者进行直接交流。
既然要和目标消费群交流,就要"说人话"。于是,就有了上文提到的"微博拟人化",微信"小编"等。但是,社会化营销对"人格化"的曲解是:
企业品牌"人格化"=企业品牌"个人化"
一个现象是:越来越多的企业自媒体,其文章调性、内容越来越没有品牌自己的态度、内涵,越来越偏向"一个人在说话"。
什么是"一个人在说话?",也就是企业微信(在微信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的小编自说自话,过分地带入个人的感情色彩、性格特征、语言习惯、思想等。而值得我们警醒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这种"企业品牌'人格化'=企业品牌'人化'"的做法,并认为这就是趋势。
如果您需要专业广告服务,请与我们联系。期待与您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