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一个20年“老”媒体人的“苦逼”转型

发布:南京广告公司 | 时间:2016-10-10 15:02:34 | 热度:68

  前方似无路 人影在踉跄
  雨雾袭来 些许泛凉


  一群人执拗 更往山上闯


  悬崖峭壁在前方


  何必撞南墙


  ……  


  大学时酷爱诗歌,汪国真、席慕容看一首想写两首,一堂课上几首就出来了。组织了文学社、进了学通社,然后毕业就一头扎进媒体业,而且是财经媒体(那时候学的是政治但讨厌的也是政治,想着关注它的基础细胞吧),中间有个拿高薪换行的机会(在 TCL、科龙工作过)游了一圈最后放弃了。仔细算起来,今天刚好 20 年,如果5年就算资深,咱只能算是“老媒体人”了。


  其实毕业以来,诗歌基本不写了,因为自己都觉得娇情。这首诗是上月市场部的人请求写的,说《执行官》2 周年了,要登个广告,没有文字,你就写写吧。我说行!就这样对着窗外的“绝致”风景,陪着美编,一句句写了下来,有点苦逼的感觉是吧?


  身上有许多符号:媒体人,的确很“资深”了,现在那些总编们都是当年打交道的对象;营销人?是做了 3 年的企业 PR,6 年的营销杂志运营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了;财经作家?写了几本书虽然是订做的也算对得起自己和读者了,咱是研究微观专业的嘛,这些印迹如果用在个人身上还有高大上的感觉,但用在一个创业公司上,就有点晕了,你是干啥的?


  说实在话,不想创业。采访的时候很留意挖掘他们的苦逼事,也知道这是生性自由的自己未必喜欢的状态。所以开公司 5 年前的动心起念,直到 2011 年才真正全力以赴,就像大姑娘忙着挑着就剩下了一样——既然剩下了就好好自己过吧?!


  在创业的方向上是倒经过认真思考的。一要取势,二是需求,三是能力,四是资源,当初创办“中国营销资源在线”就是取中国制造要迈向中国智造、中国品牌的“势”——固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大势所趋;需求——德鲁克老人家说了“企业最基本的功能只有两个,营销和创新”,而创新需要资源和跨界;能力上,自己毕竟运营过一个杂志这么多年,有大型企业的管理经验;资源上则似乎更丰富,无论企业界、专业服务界还是传媒界都有“丰富”的人脉——做传媒,认识人多嘛!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初的设计是纯线上运作,因为这样既节约、经济又有数据,还符合时代潮流,但当网站开发出来,发现内容还是自己唯一的长项,其它全是致命的弱点:一流量不足,没有人关注;二资源不足真到用时似乎编织不上;三没有前两者就没有会员,没有会员几个月就要关门。南京同样有个哥们张兴旺开发出类似的网站,结果苦撑了半年关了,现在搞自媒体和培训去了。


  好吧,搞流量。花了半年时间用原创、活动将其全国排名进入全球7万位,google PR 值上到了5,似乎可以了吧;第二块版还是无法补足,因为这牵涉到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如果资源全部免费上,还收什么钱?如果收钱,资源还怎么上?南京那个哥们倒是很多公司都登上了,钱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因此,根本的事情还是无解。除非自己有刘东华(正和岛创始人、原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般的号召力以及李岷(虎嗅网创始人、原中国企业家执行总编辑)遇到金主或者如牛文文(创业家杂志创始人)般做回杂志……也能生存。


  其实,许多现代的网站都是资本下的蛋,要不然以传统产业观来看,现在的京东该关门了,阿里巴巴早几年马云喊一天 100 万的税的时候其实想想营业额才几十个亿(当时比苏宁差得远哪)。但就是这些风险资本硬生生在用未来作赌注推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拼命鼓吹,还真的应验了)。当初与古永锵同学交流创业的时候,他说从搜狐出来,几个人决定从事视频业务后一周内,500 万美金到账了!


  经常会做梦,我的 500 万在哪儿?奇怪的是,很羡慕别人的传奇故事,也知道这似乎是从事互联网创业的唯一之途,但真到自己置身这个角色之时,那种固执的因子就冒出来了:这个模式好不好?会不会对青睐自己的天使难以交待?即便模式好,团队能否闯出路来(许多资金都看团队嘛)?还是等我们验证一下再谈吧!


  在 CHEMBA(中山大学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办 EMBA)的课堂上,我边听课边计算企业如何估值,是以现金流折现还是以未来预期,结果似乎只有叹气的份(怎么算都不值钱哪)。如果像一个朋友说的用潜在用户群,上千万的企业群概念似乎有些“忽悠”,自己都不信嘛,对不对??


  如果您需要专业广告服务,请与我们联系。期待与您沟通!



 
QQ在线咨询
在线客服QQ
咨询服务热线
136-5518-6050
诚挚期待与您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