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很多“营销人”的这个问题:“写文案好几年了,也学习很多“文案秘籍”把自己的文案改了又改,为什么消费者还是去买了竞争对手的产品?我打广告都是给竞争对手打了?”
小丹尼这篇文章就解释这个问题:文案写得再好,跟你能不能卖出去产品没有直接关系。
请注意:消费者从“想买了”到真正“购买了”还存在很长的距离。
“营销人”不只是“文案人”
首先请回答一个貌似非常简单的问题:营销人的工作任务到底是什么呢?
随着商家每年大促越来越频繁,很多人每天都能收到多条类似短信:
消费者每天被这些“套路”短信刷屏,再配上个丑陋的网址链接,真的会点进去购买吗?还是不堪垃圾短信轰炸,快速回复"TD"退订呢?
显然,营销人的工作任务不应该是每天琢磨以上这些“套路”促销信息。
那么营销人的工作任务是写出漂亮的文案吗?
根据李叫兽曾经提到的“AB点理论”,A点是消费者看到营销人文案前的状态,B点是消费者看到营销人文案后的状态:
南京广告公司,跟产品营销并没有直接关系" src="http://www.hotads.cn/uploads/allimg/160814/150932a96_0.jpg" />
这也可能使人误会:互联网时代的营销人工作任务真的只是通过写文案,让消费者从“不想买”到“想买了”吗?
请注意:消费者从“想买了”到真正“购买了”还存在很长的距离。
根据Simon Hazeldine的《神经学销售》,人们在购买商品时,脑海中会遵循一套明确的、结构化的流程,这个流程有10个步骤。为了适合移动端阅读,小丹尼将其简化为“ABC点理论”:
从A点消费者“不想买” 到 B点消费者“想买了”,营销人可以通过“好文案”来完成。
但从B点“想买了” 到 C点“购买了”,消费者还会进行竞品对比,自身需求评估等一系列过程。
比如你给南孚”糖果装“电池写了好文案,用户经过比价可能买了更便宜的小米5号彩色电池(竞品对比),或者干脆翻了翻自己家里还有电池就不买了(自身需求评估)。
如果是在纸媒平面广告时代,连检测广告投放效果的精确数据都难以获得,如果还要求营销人引导用户产生真正购买行为,确实有些强人所难。
但是小丹尼认为:在互联网时代,营销人的工作任务是让消费者从A点“不想买”到C点“购买了”。随着移动支付等工具越来越便利,用户动动手指便可以快速下单支付,营销人本来是可以做到更多,引导用户真正产生购买行为。
那我们看看现在大多数商家,是如何让消费者从B点“想买了” 到 C点“购买了”呢?
为了引导用户购买,很多商家在互联网上使用的方法,本质还都是线下零售促销的老方法:年度大促,限时限购,抽大奖,满减返券等等。之前说了,随着互联网时代信息越来越透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都理解了其中的“套路”。
那什么可以引导用户产生购买呢?
通过“旅程营销”,可以使消费者从B点“想买了”到 C点“购买了”。
什么是“旅程营销”呢?
自嗨“过程营销”不是“旅程营销”
举一个成功的“旅程营销”案例:
美国太阳能企业Sungevity通过以"旅程营销"为核心的战略,一年之内将销售额翻倍,达到6500万美元,成为住宅太阳能行业成长最快的企业。
Sungevity的核心产品是“太阳能电池板”,然而推广这个产品本身有非常大的劣势:
1、用户尝试成本高——太阳能电池板成本昂贵,还需要专业人员上门安装,费时又费力。
2、产品缺乏先验性价值——太阳能电池板不像手机一样普及,用户难以在购买之前,通过互联网等工具比较产品好坏。
3、产品理解门槛高——让一个家庭主妇理解太阳能电池板如何可以帮助你省钱省力,很难。
4、产品不符合认知——习惯了用电,想要接受太阳能电池板还需要一定学习成本。
那Sungevity是如何通过“旅程营销”,完成短期业绩翻倍的呢?
首先,Sungevity会给用户发一条信息,比如发给小丹尼,信上写着:“打开这条信息,看看小丹尼家通过太阳能可以节省多少开支。”
如果您需要专业广告服务,请与我们联系。期待与您沟通!